远方
东海西头看月升,
萧风极浦随梧零;
扁舟今夜姜村泊,
收帆一醉对月明。
前塘河过前后陈村、鄞县大道公路桥,远方天水摇曳处就是东升村。
东升村,属下应街道,曾名‘姜村陆家’,下辖傅家漕、东升2个自然村。清乾隆时(1736-1795)为手界乡赤城里十八都二图;民国二十四年(1935)时隶属同保镇;民国三十五年(1946)时为同保乡辖;建国后称姜村乡第一村(陆家)和第四村(傅家漕);合作化期间成立傅家漕、东升2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(陆家改为‘东升社’,意为旭日东升,以社名作村名),后傅家漕与姜村合并成立曙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,随后又分开与东升村合并称东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;1956年隶属下应乡;1958年称东风公社(邱隘)下应大队东升耕作队;1961年6月建立下应公社,为东升生产大队;1968年成立东升大队革命委员会;1983年政社分设,称下应乡东升村,建立村委会;1992年撤乡并镇后属下应镇;2003年5月起为下应街道辖;2011年旧村开始拆迁。
【傅家漕张良方宅·民国】
【张良方宅】
这是傅家漕村仅存的一幢老式民居,因为房屋的产权纠纷而暂时保留。
口号、标语是反抗亦或是策略,是非对错各有见智。古村落的开发利用涉及许多的利益相关者,这些利益关系之间是一种影响互动的关系,其性质可能是表面的合作性,亦有可能是潜在的挑战性或威胁性。但是这种关系无论有多么复杂,实际上最核心的都是成本的分担和利益的分配问题。
傅家漕村早年间为傅姓居住地,以姓和地理位置名村,后傅氏因各种原由逐渐迁居外地。清康熙年间(1662--1722),张怀全自云龙碶迁来下应傅家漕定居,几经繁衍成大族。于是,张姓后来居上成为村中主姓。张氏祠堂在本村(今不存),堂名‘孝友堂’,分仁义礼、智、信五大房。
本支张氏排行字为:
怀/承/定/惠/公 启/宗/周/从/礼
自/后/永/昶/有
该支张氏自业农外,(清末民初)在上海经商者甚多,最有名者当属张继光先生。
张继光(1882--1965),鄞县下应傅家漕人。年轻时赴上海学生意。光绪二十七年(1901)创办上海协盛记营造厂,先后承建了大清银行(1907)、日本领事馆(1910)、东方汇理银行(1911)、纱布交易所(1919)、盐业银行(1923)等诸多沪上重要建设工程;1921年,与姚锡舟等共同创办了中国水泥股份有限公司,任董事兼总监察人;后又任宁绍轮船公司、浙东商业银行、华阳染织厂、宁波长途汽车公司、大有油厂、华丰造纸公司等企业董事。1949年,继任中国水泥有限公司董事长;1956年公私合营,任中国水泥公司董事长、华丰造纸厂董事长、民丰造纸厂副董事长等职。
天王庙,位于鄞州区下应街道东升村傅家漕自然村东北,分祀晋代鲍盖。始建年代不详,清嘉庆十七年(1812)重修;同治十二年(1873)再次重新;民国二十二年(1933),里人张继光先生捐资重修,即今所存建筑。
【庙后桥·傅家漕村】
天王庙南有一石桥,俗称‘庙后桥’,单孔水泥梁桥,始建年代不详,呈南北向横跨前塘河支流天王庙河,两边桥台为块石整齐叠砌,转角施成圆形;桥面长3.86米,以水泥横梁铺就,无栏。庙后桥旧时是许家、下应等诸村前往傅家漕、前后陈的主要津梁之一。
楼榭已随尘土没,蜂蝶都逐绮阳飞;年来一目荒芜地,谁识当年陆家宅。东升自然村,旧称‘姜村陆家’,村民主姓陆,始祖为陆傅(官朝善大夫、明州知州·宋时自山阴迁鄞之虹麓),始迁祖为陆太乙(陆傅六世孙,陆嘉辰长子),宋绍熙元年(1190)自下应虹麓村迁至姜村定居发族,宗祠堂名‘辅政堂’。
本支陆氏排行字为:
大/光/法/文/洪 孝/友//世昌/亨
启/泰/咸/英/伟 全/伦/毓/瑞/祯
师/尹/安/邦/国 崇/宣/道/德/成
继/志/明/宗/祖 守/谦/学/景/荣
天/锡/纯/良/宰 行/方/心/秉/正
性/理/知/仁/义 惠/慈/兆/美/声
端/木/存/恭/敬 延/遴/在/上/卿
元/辅/为/仪/表 昇/揆/有/佐/衡
廉/节/彰/名/敏 巨/相/振/殿/廷
克/慎/勤/修/省 熙/和/彦/圣/生
陆氏‘辅政堂’早在文革中就已被毁,仅存的‘陆家堂前’虽然有鄞州区三普名单(国家数据库编号:330212-1558)的外衣,然在此次拆迁中仍然不能幸免,已瓦砾无存。
姗姗来迟,残垣下的杂草肆意蔓延着,花茎上跳跃着忙碌的蜂蝶,云岚一般,万千光影下寂静独舞。河槽上的回澜古桥还在,不知哪天隆隆的推土机到来时,老桥还能安然否?
尽日凋零无客到,坐看回澜护烟霞。回澜桥,位于鄞州区下应街道东升村东升自然村陆家中部的河漕上,始建年代不详,现桥为清嘉庆二十三年(1818)重修所遗。该桥为单孔石梁桥,南北走向;桥面以三块石板平铺,面长3.54米,面宽1.69米,两侧围有实体栏板,方形圆头望柱相承,栏高0.43米,栏厚0.17米,栏板外侧镌有桥额,上刻‘廽瀾橋’三隶书大字,边款为‘嘉庆戊寅岁重建’字样;桥台以规整的条石砌筑,转角施成圆形。回澜桥保存完整,纪年确凿,对研究旧时该村落氏族变迁及交通状况是非常好的实物例证,可惜拆迁之下,前景难料!
毗邻东升村的就是鄞东南名村——姜村。
姜村紧倚前塘河两岸,辖姜村、汪家、大江沿3个自然村。宋代时为万龄手界乡十七甲;清乾隆时(1736--1795)称手界乡赤城里十七都二图;宣统三年(1911)为同善区辖;民国二十年(1931)起隶属鄞县第十区姜村镇;民国二十四年(1935)改同保镇辖;1950年5月起属姜村乡,河东为二村,河西为三村;1955年时建立联心、汪家、集胜、联丰4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,后合并为联心、集胜2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;1956年改下应乡辖;1958年为东风公社(邱隘)下应大队姜村耕作队;1961年称下应公社姜村生产大队;1968年成立姜村大队革命委员会;1983年政社分设,为下应乡姜村,建立村民委员会;1992年撤乡并镇后隶属下应镇;2003年5月隶下应街道辖;2011年起旧村开始拆迁,至2012年底千年古村彻底消失。
【姜村旧影·张村桥】
姜村,从宋至清,皆称‘张村’。宋建炎年间(1127--1130),张伯原(太傅、中书令谥文节张知白的十三世孙)同弟季原自苏州来,卜居手界乡之石桥,名其地曰‘张村桥’。
宋乾道《四明图经》中载:“万龄手界乡,在县东南十一里,管里一、村二。赤城里:张村在县东南二十里,邓桥村在县东南四十里。”
明成化《宁波郡志》中载:“万龄手界乡,县东南赤城里;张村、邓桥村。领都凡六:十七都、十八都、十九都、二十都、二十一都、二十二都。”
清同治《鄞县志》中载:“手界乡赤城里在县东南,总十七都、十八都、十九都、二十都、二十一都、二十二都。十七都一图,舒家岸、五港,三十里;二图,驼背桥、张村,二十五里;三图,汪家宅跟,二十里;四图,港六、施家马二十五里。”
至清末民初时,始有姜村的名称出现。
清光绪十六年的《浙江全省舆图并水陆道里记·鄞县》中记载:“姜村桥市 自云龙碶市西北流至此四里四分。”
民国《鄞县通志》中载:“同善乡,东至五港桥,东南至送福桥,南至姜村桥,西至三桥镇,均以前塘河为界;西北至横石桥,北至泗港桥,均以中塘河为界。掌旧手界乡十七都二、三、四三图;十八都一、二、三、四四图。手界乡十七都二图:驼背桥、姜村。”
2006年的《宁波市鄞州区地名志》中载:“姜村,清初以姜姓为主,村以姜姓得名。”
但是,在民国的地图上还是清晰的标注为‘张村市’。
从张村到姜村的名称改变多少让人有些困惑,纵观周边村落,有顾姓、王姓、陆姓、汪姓、许姓、黄姓和张姓聚族而居,独独却无姜姓。查民国《鄞县通志》的氏族表中的姜姓,有十区姜家陇姜姓的记载,但并无姜村姜姓的描述,显然,若真有姜村姜姓的存在,也是未成族群的个体。然在《宁波市鄞州区地名志》中却有这样的说法‘姜村,清初时以姜姓为主,村以姜姓得名’,言之凿凿。但是笔者遍查清代各时期的《鄞县志》《宁波府志》,均未检索到有姜姓定居该地的资料。不知地名志这‘清初姜姓为主’的结论从何而来,支撑的史料是什么?(略)
中国传统人类社会是一个以农业文明为依托,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族社会。聚族而居形成的同姓村落是古村落的主要形式,基于血缘关系的宗族,也成为中国乡村聚落最基本的社会群体组织。
春草竹筐频饮犊,午烟茅屋远鸡鸣。划船桥,位于鄞州区下应街道姜村集胜居民点的陈家漕上,紧邻前塘河,始建年代不详,清同治九年(1870)重修,建国后有过修缮。该桥为单孔石梁桥,呈南北向横跨,桥全长5.65米,其中桥面长3.56米;桥两堍原有步阶,九十年代时在其上加铺水泥成缓坡;桥面以三块石板平铺,面宽1.72米,两侧围有实体栏板,栏高0.42米,栏厚0.18米,东向栏板外侧镌有桥额,上刻‘划船桥’三字,边款依稀镌有‘同治·····里人重修’字样,西向则无款识;桥台用石不一,当为历次维修所致。
【按】:据民国《鄞县通志》中记载:“划船桥,在张村硕桥南,清同治九年里人重修,跨前塘河西岸,通前塘路。”
张村维舟爱晚晴,拂衣闲向岸头行。张村桥,亦名‘古姜村桥’,位于鄞州区下应街道姜村街的前塘河上,北宋元祐元年(1086)始建,明崇祯二年(1629)重修;清康熙四十二年(1703)、乾隆九年(1744)两次重修;民国十五年(1926)改建为水泥梁桥,是为今桥。
【按】:据宋宝庆《四明志》中载:“张村石桥,县东三十里,元祐元年建。”
【按】:据明成化《宁波府简要志》中载:“张村桥,东达十五都,西达二十一都。”
【按】:据民国《鄞县通志》中记载:“张村桥,县南张村市,亦名姜村桥。明崇祯二年顾万林修;清康熙四十二年林良麓修;乾隆九年顾仲扬等重修。跨前塘河,西通桃江市,东接前塘路,通张村街。”
桥东堍有沙公祠,俗称沙公殿、土地庙,祠前有姜村亭,石柱承立、黑瓦覆顶。该殿实为天王庙前沙公祠的别庙,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(1844),同治七年(1868)重修,建国后有过修缮。
沙公祠有个特殊的功能就是求雨,过去农民种田靠天吃饭,每逢干旱都束手无策,只能根据传统办法求龙施雨。
久旱无雨。约定日期,以放铳为号,待有关人员集中以后,就到天王庙偏殿将龙王菩萨抬出,先到庙门外暴晒,称之为晒龙王。一日以后,组成请龙圣队伍,一般由铳担领头,两面旗锣前方开道,后面抬着龙王菩萨,紧跟着抬阁(内放荷花缸)、纱船、念伴(道士打扮,手拿法器,边走边念)等,而后九面锣鼓压阵。队伍不下二百人,浩浩荡荡,经徐家桥、张六四房等村向铜盆浦方向前进。所有参请人员在烈日下都不能戴草帽,但允许头上盖一块毛巾。沿途所经之处,都有茶点供奉,老婆婆一面念经,一面忙着施茶。据说茶水越多,求到的雨量越大,所以施茶的人十分踊跃。到了铜盆浦以后,先将龙王菩萨抬到庙前供奉,由族长带领跪拜,然后开始求龙圣。传说铜盆浦老龙的化身是弹涂(即跳鱼),求的方法是随去求雨的众人,凡是带有铜锣的都到下江边将铜锣翻过来,浮在江边,一面用锣槌轻轻敲打锣的反面,其时岸上锣声四起,夹着铳声,把江边的弹涂吓得乱闯,如有跳到锣盘中的,就想方设法拿到岸上放进抬阁中的荷花缸内,就称为‘得圣’,可奖励老酒一埕。弹涂跳进锣盘的很多,但很快又跳出去了,要把它稳稳拿到岸上,还是有难度的,有经验的人一见弹涂跳进锣盘,就伸手到鱼肚下捏一把,趁着弹涂发呆的瞬间,快速拿到岸上放进荷花缸内。得圣以后,算是请到了龙王,然后排长队原路护送回来,后面跟上的一人一担咸水,顺便再捉几条弹涂,供换水或添圣之用。抬到姜村后,在张村桥畔的沙公殿供养,夜间有老婆婆坐夜。是日,果然有大雨倾盆。求雨结束后,将龙王菩萨抬回天王庙,再派人原路将龙圣(弹涂)放回铜盆浦江中。此后几天,还要做龙王戏,以示答谢。(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表·下应街道)
【按】:民国《鄞县通志》中记载:“姜村亭,县南姜村市,一名沙公祠。清道光二十四年建,同治七年重修。东南行湖墅桥,西北行钱家桥,东北行庙后、下应,西南行定桥,西行桃江。”又“天王庙·····庙前有沙公祠,建于清乾隆四年,道光二十四年、同治七年、光绪三十年三次重修,旧历八月二十六日为神诞期,旧有戏。”
张村桥(古姜村桥),为单孔水泥梁桥,呈东北、西南向横跨前塘河;桥两堍设石质步阶,其中东北向8级,西南向7级;桥面长7.41米,梁为水泥平梁,上铺形状不等的块石,面宽2.72米,两侧围有水泥栏,栏高0.48米,栏厚0.30米,两栏板外侧均镌有桥额,东南侧为‘古姜村桥’,西北侧则刻‘张村桥’,都无年款;桥台以整齐的条石叠砌,转角磨圆;东北向桥下施纤道,石板铺就,面宽0.78米,长6.68米,与前塘路相接。
桥东南堍立有一通桥碑,镌于民国十六年(1927)。碑通高1.89米,面宽1.09米,厚0、12米,圭首,额题[■■姜村桥之碑]七字。碑文分上下两部分,上部为县府通告,计18行,满行24字,右上角有缺字;下半部为修桥碑记,右书‘改造张村桥缘起’七字,共计19行,满行25字,个别字体漫漶不辨。
录《■■姜村桥之碑》碑文(简体)如下:
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李钦扬、傅滋润、王廷赓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■赉富、忻壹、张继光、项颂如、项■■■■■■■■等,于本年春间禀修本埠新河头镇安桥,恩给示保议早经告竣在案。兹因东乡同善区姜村地方姜村桥,为水道出入要津,狭隘不堪,往来行舟均感不便。而湖上渔船及一切船只经过其地,困难尤其,有将两旁船肋削小始可通行。公民等见闻所及,心殊不安,拟集资重建。将旧姜村桥一眼桥洞加阔放大,南首河岸掘进丈二开为河道,可畅泄山洪,竝利水陆交通。所有南首河岸平屋十一间,已与各业主商妥,归公民等出资改造楼房,去旧更新,深为满意。就地人民各无异议,商诸该区自治委员柴永祺,亦极表赞成。因事关公益,询谋佥同,惟世风不古,恐有不肖之徒籍端滋事非。蒙恩准给示保护不足以昭慎重,为此联名禀请知事恩监,迅准给示晓谕,以资兴工而观厥成,实为公便等情到署。据此批示,以合布告,该处人民一体知悉须知该公民等集资改建姜村桥,为便利交通起见,事关公益理宜,共同维护,俾得早睹厥成,毋许籍端阻扰、滋生事端,致干查究。切切遵循,特此布告。
中华民国十二年十二月四日 县知事姜若
改造张村桥缘起
畴昔姜村原有之桥,其形式低且狭,水流不畅,一遇秋霖山洪暴发,上游田禾被其淹没,为害较重。渔汛船楫进退维谷,航行经此时感痛苦,况姜村为前塘河之咽喉,亦众流所必经水道。湫隘水势湍急,行舟万分危险。董事等鉴于斯,爰于甲子春倡议重建、呈请鄞县公署给示布告在案,先将张姓沿河平屋商允拆让,削进旧磡一丈二尺,广而为河,其原有沿河平屋一埭概由工程所出资改造楼房,言明削地兴造屋,两不听费。此系双方允洽各无异言,惟新建朝东楼屋十一间,面与张姓业主■■■■地基退后六尺,遂将此六尺余地留与门■沿河一带■为■■,并建弄堂楼底一间,计阔五尺,亦归张姓公行,出入无阻■■■顺口店屋情让基地之后,新造店面甚属狭窄,有碍营业,理应照价损失。幸有张永棠君■入硚工■■基地弍方,适与顺兴店屋毗连。经董事会公决复价买张招宾楼屋一全间,即以此地此屋均归顺兴,永作己产,无论何人不设阻执,桥堍南首原有顺兴厕所一座,亦有工程所价买拆去,公禁搭屋,以重卫生而利交通。■将改造是桥及削磡兴造张姓楼屋等一切,经过情形据实宜书,不计工拙,勒诸碑石,照告大众,以垂永远,而示不忘云尔。至於工■之开始与终结,其收支账目另有■■录刊登,分送各■■■■乐善诸公■垂临焉。
中华民国十有五年岁次丙寅小春之吉
重建张村桥董事会谨识 丁卯之秋七月既望 陈文新书
张村桥始建于宋元祐元年(1086),历代均有重修。最近一次是民国十二年(1923)开始动议,至民国十五年(1926)建成竣工,历时近三年。在这次工程中,拓宽了原先狭窄的河道,并对南岸店屋作了大幅度的改建,彻底改变了以往船只途经此地的困。积善行德,善莫大焉,是以有记。
过张村桥,沿旧前塘路往西北,几十米漕口处跨有一桥,曰‘永济桥’,因在永济庵前而名。桥为单孔石梁桥,始建年代不详,清同治四年(1865)重修,建国后有过修缮。桥面以三块石板平铺,其中一块因断裂而改为水泥梁,桥面长2.56米,两侧围有实体栏板,栏板外侧镌有桥额,上刻‘永济桥’三字,边款为‘同治四年重修’字样,因拆迁现栏已不存。
永济桥畔旧有回澜亭,据民国《鄞县通志》中记载:“回澜亭,县东南姜村永济庵前,明万历年间建,清乾隆间里人顾仲扬等重修;道光间项廷月等重修;同治初毁于匪,同治三年(1864)王惠凤重修。东行天王庙,西行桃江,为前塘路南北往来憩息之所。”
【城市化中的姜村】
【城市化中的姜村】
【金莲桥·清】
【金莲桥·清】
名利牵人岂自由,几回翘首问金莲。穿过姜村大桥,旧时熙攘接踵的前塘路已然淹没在杂草萋萋中了。深一脚浅一脚地蹒跚前行,至一农舍前,见有石桥掩于右,藤萝缠绕,颇有古意。细辨桥额,方识‘金莲桥’名于其上。
金莲桥,清代建筑,始建不详,建国后有过修缮。桥为单孔石梁桥,呈东西向横跨王家河漕口,因旧时旁有金莲庵,故名。桥两堍有石步阶上下,今东向存3级,西向留有5级;桥面3.52米,以三块石板平铺,面宽1.52米,两侧围有实体栏板,栏高0.39米,栏厚0.19米,栏板外侧镌有桥额,上刻‘金莲桥’三大字,边款漫漶,依稀有‘道■■年■■旦立’字样。
桥北旧有金莲庵,创始于宋,据《宁波佛教志》中记载:“大悲庵,旧称金莲庵,上桥林氏所建,存留院,也有千手眼大悲观音像,宋绍兴间改为大悲寺,后废;顺治间复建,以存旧迹。”
喜欢乡间的自由、淳朴,常常拥抱其间,乐此不疲。
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,却并不总是那么美好,不仅会遇到很多无奈和尴尬,而且还经常会被当作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障碍和鸡肋。
于是,东升村消失了!千年古村姜村也跟着消失了!
为什么城市化一定要以消灭乡村为代价呢?
难道乡村只有被工业化和城市化,才能实现现代化吗?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前塘河访桥下篇——三桥晚晴
